地理

《看不見的線》:世界的隱形分界線

秦嶺-淮河線或許是一條不會被標記出來的分界線,卻是一條具有現實影響的分界線。這樣的分界線還有很多。

如果你恰巧是襄陽人,在寒意襲人的夜晚,長城的重要性或許就比不上另一條貫穿中國的分界線了。與最早繪於1908年的「秦嶺-淮河線」另一側的鄰市居民不同,你家享受不了由政府出資於上世紀50年代開始鋪設的供暖系統。房子坐落在較爲寒冷的北方,還是較爲溫暖的南方,決定了你家是否會來暖氣。

與此相對應——《看不見的線》(Invisible Lines)中的許多案例都有類似情形,馬克西姆•薩姆遜(Maxim Samson)的這本書專門研究了一些影響巨大但難以被察覺的分界線——當今中國幾乎所有汙染最嚴重的城市都落在北緯33度上方,因爲這些城市都靠燃煤鍋爐來供暖。也因此,北方的平均預期壽命比南方短5年。秦嶺-淮河線或許是一條完全不會被標記出來的分界線,卻是一條具有現實影響的分界線。

身爲芝加哥帝博大學(DePaul University)教授的薩姆遜提出,看不見的分界線未必就不如看得見的分界線重要。「那種分界線很少出現在實際或政治的地圖上,而當它們出現時,它們的影響遠遠超出通常所顯現出來的。」

您已閱讀33%(442字),剩餘67%(91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