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配置

公平與效率之間的動態平衡

汪利錟:工作效率的提升必然帶來了剩餘產品的出現,進而引致一個重要的問題,即如何公平分配?

公平是什麼?1776年發表的《獨立宣言》可能很好詮釋了公平的要義。該《宣言》認爲「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表明平等是與生俱來的。每個人一出生,不分貴賤、不分地位和不分種族,與他人平等,縱使有個體性別的差別。是平等形成人與人之間待遇的公平,是平等賦予了人與人之間追求幸福的公平權利。

然而在現實中,無論是利益的分配還是資源的配置,是依賴於我們對世界公平自我認知下的規則體現,還是依賴於我們對公平自我意識不斷強化下的主觀態度。兩種認知所帶來的歷史經驗是不同的。前者強調依據規則分配利益或配置資源,而後者強調主觀態度分配利益或配置資源。兩者均把追求公平作爲終極目標,然而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兩者因爲強調的原則不同,導致結果也大相徑庭。如何理解這一點?我們還需要從人類演化的歷史進程中尋找答案。

人類始於食物採集者,並且基於簡單易見的方式分配採集到的食物。隨著人類偶然發現火烤的食物更加可口且容易消化吸收,人們開始運用火來烹飪食物。由於烤熟的肉類更容易被吸收,人類的大腦容量開始增加,可以處理更爲複雜的事情,如製作更加致命的打獵工具,以便獵取更加多的獵物。由於捕獵的效率得到了極大提升,獵物數量也逐步增加。與此同時,由於人類腦容量擴增,人類具備了馴化可食植物的能力。一部分食物採集者逐漸轉向耕種者。這些耕種者通過培育和改良可食植物,並生產大量的食物。此時,剩餘產品開始出現。

您已閱讀18%(614字),剩餘82%(27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