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乾淨能源

中歐乾淨能源供應鏈的競合博弈與可能的焦點

寇靜娜:中國仍首先是歐洲的合作的夥伴,中歐應追求互利共贏的深度合作,以共同提升雙方的乾淨能源轉型韌性和長期的能源安全。

【面對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的成長乏力,烏克蘭危機懸而未決,氣候危機迫在眉睫的多重挑戰,中歐雙方作爲全球乾淨能源投資的最大投資方,在全球氣候治理和經濟復甦中發揮重要引領作用。爲了進一步探討中歐應該如何在乾淨能源轉型中實現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合力加快全球的能源轉型進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與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推出聚焦中歐氣候與乾淨能源合作的系列文章——本篇文章作者系太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寇靜娜。】

全球第三次能源轉型浪潮下,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在努力擺脫化石能源,最明顯直觀的表現就是全球乾淨能源投資連創新高。2022年,全球乾淨能源投資達1.4兆美元,佔能源產業總投資成長的70%,但這樣的投資趨勢並非一蹴而就。實際上,自2015年《巴黎協定》簽訂以來,全球乾淨能源投資年均成長率僅維持在2%左右,轉變發生在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各國在想盡辦法復甦經濟的過程中意識到乾淨能源投資不僅是解決全球氣候與能源危機的重要手段,更是拉動經濟恢復活力的有效解決方案。由此,全球乾淨能源投資連續三年增速超過10%。據國際能源署最新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乾淨能源投資將升至1.7兆美元,繼續佔據能源投資的主體。

在全球乾淨能源投資中,中國和歐盟位居前兩位,美國緊隨其後,以太陽能、風能爲主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及儲能和相關技術成爲投資重點。乾淨能源供應鏈成爲主要國家競爭的舞臺,能否率先形成以新能源技術爲核心的供應鏈體系,將決定主要經濟體在本輪能源轉型中的主導優勢。但這個舞臺到底容得下多少「主角」?是金字塔式的一呼百應,還是非此即彼的排他性競爭,並沒有一個明確答案,不過此題並非徹底無解,只是需要在當前中歐乾淨能源產業紛繁複雜的合作競爭中耐心尋找。

您已閱讀20%(722字),剩餘80%(28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