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縱觀人類經濟發展的浩瀚歷史,每每總是那些不拘於時、不苟小利、胸懷壯闊的宏偉努力,才能實現利在千秋、福澤萬民、潛移默化的長久之功。過去十年,「一帶一路」倡議久久爲功,通過有效提升沿線區域基礎設施質量,明顯降低了區內貿易的交易成本,進而對整體經濟成長做出了積極貢獻,並創造性地豐富了全球化的時代內涵;在此過程中,「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不僅沒有惡化債務風險,反而潛在提振了沿線國家的償債能力。我們基於廣泛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模型結果表明,2014年至2022年,「一帶一路」沿線基建綜合質量平均成長2.5個百分點,帶動沿線雙邊貿易成本平均下降0.55個百分點左右,分別提升沿線內發達經濟體、新興市場以及發展中經濟體GDP增速0.50、0.41個和0.61個百分點左右,在債務風險影響不顯著的同時,「一帶一路」的成長效應強勁有力、未來可期。
通過抬升「一帶一路」沿線交通基建質量可有效降低貿易成本。歷史文獻來看,貿易成本的變化有效解釋了爲何全球很多國家在貿易鏈上難以形成出口比較優勢或貿易競爭力。具體來說,貿易成本在經濟學的實證分析中通常被看作雙邊貿易國之間的交易成本。Frankel&Romer(1999)、Feyrer(2009) 等經濟學家的研究表明,一個國家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能夠提升交易活動中資源配置有效性,從而進一步提升該國出口競爭力。同時,經濟狀況更好的國家往往能夠在貿易活動中維持更低的交易成本。關於如何降低交易成本,主流經濟學圍繞資訊成本、制度成本和交通運輸成本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政策建議。基於「一帶一路」倡議,我們的研究主要圍繞交通運輸成本,認爲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能夠在四個方面最終降低交易成本:一是基建服務自由化和便捷化能夠直接和間接降低貿易活動中的資訊成本;二是基建完善將顯著節省物流時間成本;三是基建質量提升可以降低貨物及服務貿易運輸過程中的額外風險;四是基建便利化將增強貿易國之間的經濟聯動性和緊密性。爲了印證我們的邏輯,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我們估計了交通基建質量的提升對交易成本的影響。我們基於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進行泰萊展開和變數替代,將貿易成本看作被解釋變數,將交通基建質量(綜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鐵路線、公路線、船運線,航空運輸線的密度、長度、緊密度綜合測算估計)看作解釋變數。同時,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區域之間的物理距離、通關成本、是否鄰國、是否使用共同語言、是否存在殖民史、是否爲完全內陸國家、是否享受同一貿易協定下的貿易優惠作爲控制變數。通過線性(OSL)模型估計,發現當「一帶一路」沿線貿易國雙方的交通基礎設施平均質量提高1個百分點,可使得沿線雙邊貿易國間的貿易成本下降0.20個百分點。通過非線性(ML)模型估計(附錄1),發現當「一帶一路」沿線貿易國雙方的交通基礎設施平均質量提高1個百分點,可使得沿線雙邊貿易國間的貿易成本下降0.22個百分點。結合實際情況,根據世界銀行(2023)的綜合基建質量數據, 2014年至2022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建綜合質量成長了2.5個百分點(圖1),因此我們的模型估計沿線雙邊貿易成本平均下降0.55個百分點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