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關注自家的問題是人之常情。但放眼更廣闊的世界也至關重要。一系列衝擊——新冠疫情、供應瓶頸、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通膨飆升以及貨幣和金融條件收緊——對世界大部分地區的經濟產生了不利影響,但最脆弱的國家和這些國家中最脆弱的人羣首當其衝。所有這一切已經(並將繼續)對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減貧甚至政治穩定產生可怕後果。我們絕不能忽視這些在世界銀行(World Bank)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報告中清晰地顯現出來的挑戰。它們當然會讓世行新任行長彭安傑(Ajay Banga)面臨一系列令人生畏的任務。
世行對這些衝擊後果的總結是令人沮喪的——世界貿易成長長期放緩、保護主義抬頭、債務累積和氣候危機惡化加劇了這些後果的嚴重程度。不折不扣的「多重危機」已經「給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造成了沉重打擊,其影響將在可預見的未來持續下去。到2024年底,這些經濟體的經濟活動預計將比疫情爆發前夕預測的水準低5%左右。」更糟糕的是,在超過三分之一的最貧窮國家,2024年的人均收入將低於2019年水準。這將產生深遠影響:赤貧而沒有保障的人羣將發現很難改善自己或子女的人力資本。今天的災難將輻射到遙遠的未來。
一如既往,東亞和南亞預計將表現相對較好。但其他地區、尤其是拉美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預計表現不佳。然而,這必須從更長遠的角度進行觀察。報告指出,自上個十年中期以來,如果不計入中國,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收入與高收入國家的水準之比一直停滯不前。低收入國家的相對人均收入停滯不前的時間甚至更長。簡而言之,縮小全球貧富差距的進程似乎已經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