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

FT社評:生成式AI會提高生產率嗎?

ChatGPT的推出令人振奮,但以往的發明往往遵循「J曲線」,即最初採用時生產率下降,之後纔會急劇上升。生成式AI會遵循類似路徑嗎?

新技術總是會催人激動。鐵路的發明導致英國在19世紀40年代出現「鐵路熱」(Railway Mania),投資者紛紛湧入鐵路股。上世紀20年代,收音機曾以類似的方式激發人們的想像力。而在不那麼久之前,人們對網路普及的狂熱情緒使那斯達克(Nasdaq)指數在1995年至2000年期間上漲4倍。這種歇斯底里的背後除了「害怕踏空」的心理外,還源自人們對於創新能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多快——增進人類福祉和提高生產率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最初的泡沫每每都會隨著現實與預期發生碰撞而破滅。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尤其是OpenAI的ChatGPT之類的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興起也引發了類似的狂熱。自去年11月ChatGPT推出以來,有關該技術(從撰寫論文到生成代碼,它可以自動完成各種任務)潛在經濟影響的興奮報告層出不窮。高盛(Goldman Sachs)估計,它可以推動提高生產率,從而使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在10年期間提高7%。

在很大程度上,估算技術所帶來的益處是一種猜測遊戲。多數專家的共識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回報。的確,先前技術的影響經常被使用「J曲線效應」概念化,即最初採用時生產率可能下降,之後纔會急劇上升。生成式AI會遵循類似的路徑嗎?

您已閱讀39%(538字),剩餘61%(8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