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個經濟體的整體而言,由於研發活動具有正外部性,該經濟體的研發水準將會達不到整個社會的最優研發產出水準。爲此,人們可能,實際上也確實想當然的認爲或假設「有形的手」可以解決此類的「市場失靈」問題。然而,從目前的數據樣本及其研究文獻來看,「政府可以解決由於研發活動具有正外部性而造成的市場失靈」的假設是很難成立的,甚至產生資源的進一步錯配。那麼爲什麼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呢?
在回答上述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理解一個基本的經濟學概念:市場失靈。根據新古典經濟學,市場失靈是指自由市場對商品和服務的分配不是帕累託效率的情況。用大白話來講,就是在自由市場中存在第三方因素干預了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交易,導致最終雙方達成的價格沒有真實反應了商品或服務的價值。在本文中,第三方因素即是研發活動的正外部性。該外部性導致一些消費者受益於該研發活動,但未向提供該研發活動的生產者進行經濟上的補償,進而導致生產者研發活動的價格不能真正反映研發活動的真實價格。最終,該生產者的研發活動收益小於社會的研發總收益。
有些人認爲市場失靈,應該予以糾正,尤其來自凱恩斯主義者持有此觀點尤爲甚。該學派認爲,與其放任自流,不如干預。因爲干預,至少還有可能糾正或減緩市場失靈。然而,該論點受到來自自由主義學派的猛烈抨擊。自由主義學派認爲政府不可能精確知道「一顆螺絲」在什麼時間、什麼位置、由什麼經濟人安裝到一個最合適的位置,即使知道「有一顆螺絲」由某個人在某個時間放到某個位置,但不可能知道經濟運行過程中「每一顆螺絲」的恰當時間、正確位置和勝任的經濟人。再加上資訊傳遞所造成的資訊滯後性導致其更不能如消費者和生產者一樣第一時間瞭解市場,干預市場極可能產生資源的誤配或錯配。如果此時強行干預市場,就如同「沾滿汙泥的雙手伸入一個只有幾顆沙子的豆盆子一樣」。本來盆子裏僅僅只有幾顆沙子,出於好意試圖撿走那幾顆沙子,但結果是那幾顆沙子可能沒有撿走,反而摻與了更多的汙泥,使得豆子的可食性更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