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騷擾

在尊重女性意願的路上,歐洲國家走到了哪一步?

張冬方:無論在公共討論還是法律層面,歐洲的討論點已經轉變爲「不就是不」夠嗎?還是「只有是才意味著是」?

在國內發生史航被指控性騷擾時,德國媒體剛剛曝光了一起德國創業圈的類似事件。一位連續創業者、創業圈的名人在公司年會上涉嫌先後對9位女員工進行了性騷擾。這位新創公司創辦人在衆目睽睽之下,真把公司當自己家,把公司的年輕女員工當家裏的漂亮擺設了。

而女性當事人,因爲事發突然,要麼原地震驚,要麼失措而逃。像很多職場中的年輕女性一樣,她們沒有第一時間站出來對抗權力和權威,更多的只有恐懼:我還能不能在創業圈混下去,我會不會失去工作,我會不會從此被貼上性騷擾受害者的標籤,我會不會讓公司陷入生存危機。據媒體報導,上個月,該創辦人在公司內部的視訊會議上和媒體採訪中均承認,在沒有經過對方同意的情況下,對9位女性進行了性騷擾。而彼時已經距離事情發生約一年半時間。4月底,該創辦人從公司管理層退出。

這是一樁典型的職場性騷擾事件,因爲它發生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但它也並不典型,因爲通常的性騷擾事件不會有這麼多的證人,更多的情況是沒有證據,或難以取證。

您已閱讀17%(413字),剩餘83%(19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