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美關係

US-China relations have entered a frightening new era
美中關係進入令人心驚的新時期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Beijing will be harder than recent speeches by Janet Yellen and Ursula von der Leyen suggest
沃爾夫:美國財長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就對華關係發表了富有見地的言論,但她們是否勾勒出了一個具有現實可行性的未來?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is likely to determine humanity’s fate in the 21st century. It will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will be peace, prosperity and protection of the planetary environment, or the opposites. Should it be the latter, future historians (if any such actually exist) will surely marvel at the inability of the human species to protect itself against its own stupidity. Yet today, happily, we can still act to prevent disaster. That is true in many domains. Among these is economics. How then are economic relations to be best managed in th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future we confront?

美中關係很可能決定21世紀人類的命運。它將決定我們的未來是什麼樣子的——和平、繁榮並且我們行星的環境得到保護,還是一切都相反。如果是後一種情形,將來的史學家(如果將來還有史學家的話)肯定會感慨:在自己的愚蠢面前,人類竟然沒有能力自保。所幸的是,我們在今天還是能夠採取行動來防止災難發生。在許多領域都是如此,其中包括經濟。那麼,在我們將面對日益艱難的未來的情景下,最好應該怎樣管理國與國之間的經濟關係?

您已閱讀11%(811字),剩餘89%(69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