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英國

關於英倫罷工的一點思考

張璐詩:該如何看待英國日趨頻繁的罷工活動?罷工的人羣是「被慣壞」的自私者?還是應當被理解的社會人?

最近一年,無論在英格蘭、蘇格蘭,還是出外回到英國,遇到過很多次鐵路罷工。工會聯盟組織的鐵路罷工,與其他行業的罷工相似,是較低收入的工作者爲爭取權益所採取的行動。每次罷工儘管一次只持續一兩天,多則不超過三四天,參加人數卻超過了4萬,英國鐵路、海運與交通(RMT)的工會成員當中,包括了14家公私鐵路營運商和國營的「鐵路網」(Network Rail)公司的員工。「鐵路網」掌握著對鐵路基礎設施如鐵軌和交通訊號的所有權。罷工人員中,既有清潔工和車站工作人員,也有鐵道信號員和保安人員。鐵路工人與僱主的勞資糾紛淵源已久,這其中任何一個崗位出現問題,都會打亂火車系統的正常運作。

去年6月下旬,英國才發生過一次交通罷工。那時我剛從歐洲出門回倫敦,鐵路班次減少,但幸好沒怎麼影響旅行。後來瞭解到那一次是三十年來英國首次全國範圍的鐵路大罷工,有超過1萬名工人參與。罷工背景是通膨和生活成本一再上漲,不少鐵路系統工作人員的收入越來越不夠花了。而RMT的工會組織一向很有主張,組織罷工期間向交通部提出了漲工資、保證「鐵飯碗」等訴求。但罷工者在6月提出的訴求未獲得滿足,於是RMT工會決定在8月重蹈覆轍。

去年夏季北上愛丁堡藝術節,出發那天,原訂的火車乾脆被取消。當時連倫敦國王十字車站的售票大廳都關門了,鐵路幾位管理層人員親自站到了候車大廳中央向乘客提供改簽的幫助。

您已閱讀17%(573字),剩餘83%(27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過路詩篇

張璐詩(Lucy Cheung),常駐倫敦資深媒體人,職業音樂人,旅居北京、希臘多年。專注音樂產業、文藝思潮與美食文化,視野遍及全球。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