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影響力投資、社會責任……這些年關於ESG的討論在曾是「門口野蠻人」的金融資本領域層出不窮,概念迭起,促進了綠色行業新金融產品的產生,比如專注於綠色產業融資的綠色(氣候)債券,專門的碳排放交易所也應運而生。可謂是風口已來,只要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上天」。
然而金融保險領域的各大公司所採取的策略又大相徑庭,以保險行業爲例,東西方領先的保險公司所採取的措施和獲得的第三方評價不盡相同,因此也收穫了不同的業界評價和社會影響力,從而對公司的長期品牌形象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根據大和證券早些時候發佈的詳盡投研報告,大多數身處東方的亞洲保險公司都仍處於在其管理評估中新增 ESG 目標並披露ESG 承諾的早期階段。此外在執行中,ESG長遠目標會被近期財務指標的壓力所取代。建立一個完備統一且富有激勵作用的系統(即ESG中「G」的目標體系部分),是亞洲保險公司與西方同行相比最薄弱的環節,而提升管理力則是ESG專業評估機構 MSCI 和Refinitiv都認定的繼續強化的相關方向。與此同時,「我們認爲不當的交叉銷售和數據私隱安全問題帶來的 ESG 風險,也將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大和證券分析師Leon Qi在報告中指出。也正是基於此,平安保險是爲數不多亞洲的金融科技領域內,在2020年和2021年兩次被 MSCI 下調 ESG 評級的公司。其主要的降級原因和風險提示是激進的交叉銷售實踐導致的銷售數據及客戶私隱洩露,爲此平安在各地分支機構的不當銷售行爲曾對此被銀保監會罰款,並且出現過保險代理人在沒有適當許可的情況下激進銷售醫療服務、銀行產品和小額貸款。除此之外,其股東對於2021年最近一次董事會的改選持不同意見,並指出董事會選舉和投資方面的公司治理問題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