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

普丁進攻烏克蘭一週年——對比拜登與普丁的演講

何越:拜登和普丁立場對立,對戰爭的認知與判斷完全不同。何爲事實以及何爲正義,兩人給出的定義截然相反。

一年前的今天,普丁治下的俄羅斯悍然入侵烏克蘭。這場戰爭的效果是,普丁成爲團結北約、團結美國和歐盟的重大粘合劑,北約不僅沒有解散,反而有了存在的絕對必要性。歐盟痛下決心,要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多年依賴,重新建立經濟鏈條。這個重建過程中出現了各種陣痛——推高歐盟國家以及英國的通貨膨脹,導致物價直線上升,以及各行業罷工,要求增加工資。這些問題至今仍在折磨各國。

一年之後,戰爭仍在繼續,而且已幾乎將歐洲儲存軍火耗費殆盡,在二戰結束後的第78個年頭,歐洲國家多少被普丁趕入了某種「戰時經濟」,要開始加班加點生產武器與彈藥。

各國對烏克蘭與俄羅斯的站位,一年來並無重大轉變。美國帶領的西方國家仍然是烏克蘭最強大和衷心的支持者;俄羅斯的超級粉絲很少,但也很鐵桿——白俄羅斯、北韓、俄羅斯、敘利亞。大多數非洲和南美洲國家都像是觀戰的,不到最後關頭,不輕易表態。

您已閱讀11%(371字),剩餘89%(288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