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朋友讓我搭他的車。我們到達目的地後,他打開後備箱,拉出一條線,把它插進電源插座。我以前還從未真正見過任何人給汽車充電——汽車保有量中只有約2%是電動汽車——這讓我窺見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在經歷50年的失望後,創新終於有望再一次開始改善我們的生活,主要是通過減少排放和改進藥物。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爲當今的多重危機激發了多重創新。
經濟學家羅伯特•高登(Robert Gordon)曾提出,1920年至1970年是改善生活的創新接連迸發的黃金時期。在那段時期,發達國家大部分人用上了電燈、電話、冰箱、清潔自來水、疫苗、抗生素以及(也許是最重要的發明)抽水馬桶。在那半個世紀期間,科技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的預期壽命從53歲躍升至70歲。
但在1970年後,儘管科技成了主導產業,它帶來的成果卻少得多。看看當今的企業巨擘的貢獻吧:社群媒體和一家送貨上門的公司,後者給實體商店帶來的衝擊,就像iPhone對人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造成的衝擊。這些創新沒有造福人類,但我們有什麼理由期望它們造福人類?新技術的目的通常是讓創新者致富,或者是打造更具殺傷力的武器。任何人類進步都只是偶然的副作用。與創新可被用來抗擊氣候變化的一廂情願相反,現實是1990年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史上最高的。事實上,對於幾位備受矚目的創新者而言,下一個技術前沿涉及離開受損的地球,向太空進發。
您已閱讀34%(580字),剩餘66%(11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