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局與前瞻

歐盟發力先進晶片製造,能否助力實現半導體戰略自主?

張冬方:歐盟已經認識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覆蓋和掌控半導體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全部,所以在戰略重心上,必須有所選擇。

前幾天,歐盟成員國在《歐盟晶片法》草案的一份修改版上達成了一致,歐盟距離半導體工業戰略自主的長路上又挪出了一小步。自今年2月歐盟委員會公佈《歐盟晶片法》草案提議以來,歐盟在半導體工業的賽道上已經有了一些佈局。

該草案的核心內容就是吸引半導體制造商來歐盟境內建立製造工廠。今年3月,英特爾宣佈將在德國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的馬德堡初步投資170億歐元,用於建立兩家半導體制造工廠,工廠將於明年上半年開工,2027年投產,將採用英特爾最先進的Angstrom-era晶體管技術生產用於電腦設備、伺服器和智慧型手機的晶片。據GTAI,這是德國乃至歐洲迄今爲止最大的一起外商直接投資。英特爾稱未來會在歐盟境內從研發、製造到封裝整條價值鏈上投資800億歐元。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將英特爾此舉是《歐盟晶片法》倡議的第一個大成就。根據《歐盟晶片法》草案,歐盟將動用超過430億歐元的補貼,從而從晶片製造的落後中追趕上來,實現半導體供應安全。6月初,德國聯邦政府透露,至2024年爲英特爾在建廠提供68億歐元的財政支持。

您已閱讀16%(451字),剩餘84%(231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