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

核均衡對俄烏衝突的意義

趙至江:在當今的地緣環境下,維持和平十分不易,各國如何在外交以及軍事政策上合理運用「核均衡」這一安全機制,考驗著人類的智慧。

前言

俄烏衝突的戰火已經持續延燒了數個月,俄羅斯與西方都曾反覆談及或在烏克蘭戰場上使用核武器的可能,尤其是在俄羅斯方面,非常多的俄羅斯國家領導人以各種方式反覆威脅要使用核武器。事實上,俄羅斯總統普丁也確曾命令過俄羅斯核力量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在反制力量方面,英國前首相特拉斯在今年8月競選首相時也聲稱,她認爲按下核按鈕「是首相的一項重要職責」。北約在10月17日至30日舉行了名爲「堅定正午」的核演習,這是最貼近核戰爭的軍事演習,共有來自14個成員國的60架軍用飛機參演,其中美國首次派出了B-52 戰略轟炸機。在西方演習之後,俄羅斯也宣佈在11月要舉行自己的「格羅姆」核力量演習。俄羅斯與西方近期劍拔弩張的核武器對峙,對當今世界的和平發展極爲不利,人類實質上自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以來,又一次超近距離接觸到核戰爭的威脅。

不過,就在這樣的核戰似將爆發的危急時刻,安邦智庫(ANBOUND)首席研究員陳功卻持有幾乎與現實核戰爭理論相反的核理論以及核戰思想,引發了世界新聞界以及理論界的關注。他認爲,二戰結束幾十年以來,由於世界以核彈頭爲代表的核武器數量規模不斷增加,核武器運輸載具的不斷技術進步,這一切不但沒有產生核威懾,反而出現了核均衡,實際上核武器根本不可能在戰爭中被使用。換言之,雖然世界形勢目前空前緊張,但核戰爭發生的可能性極小,除非俄羅斯或西方某國一定要追求特定結果,纔會發生自殺性核攻擊。

您已閱讀7%(598字),剩餘93%(739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