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盲盒經濟:如何理解,如何監管?

本力:盲盒集促銷、成癮、收藏癖、投機等因素於一身,產生了原子彈式的聚變效應。其「外部性」,到底使人們爲之付出了多少「社會成本」?

盲盒據說可追溯至日本明治末期的福袋,是一種刺激消費者未知感和驚喜感的行銷手段,最初叫Mini Figures,後來隨著在發達國家的興起,最終被稱作Blind Box。盲盒經濟近年來在中國異常火爆,最初還只是在動漫手辦、玩具模型、飾品掛件等領域流行,後來逐步出現了考古盲盒、文具盲盒、球鞋盲盒、機票盲盒,甚至拓展到售賣有嚴格監管限制的寵物、食品等領域,以及「無人認領的行李箱」「無人認領的快遞包裹」,有「萬物皆可盲盒」之說。

許多人覺得盲盒與自己關係不大,從商業的本質上看,扭蛋、集卡也都可以看作是一種盲盒。其實,阿里在2016年開始連續三年在央視春晚推出集五福福卡得紅包活動,就是精心設計的盲盒。全民尋找「敬業福」的瘋狂遊戲大概是國人參與度最廣的盲盒,盲盒經濟一度成爲網路巨擘在網路支付及金融領域再創輝煌的推手。

也正是在2016年,盲盒經濟還拯救了一家虧損多年的創業公司。連續五年虧損的泡泡瑪特在這一年引入了盲盒模式後,2017年就扭虧爲盈,2018年淨利潤過億,2019年4.51億元,2020年爲5.9億元,2021年更是高達10.02億元,成爲現象級的中國創業企業。據泡泡瑪特招股書顯示,截至2017年至2019年底及2020年中期,泡泡瑪特盲盒毛利率分別爲58.9%、64.7%、67.6%及70.5%。即使是被稱之爲「腎機」的蘋果手機,以其40%左右的毛利率,與之相比也自慚形穢。

您已閱讀15%(595字),剩餘85%(343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