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在出訪南非期間,未來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在廣播中承諾,將奉獻自己的一生爲人民服務,「無論是長是短」。那是她的首次正式出訪。她將履行那個誓言,直到在位的最後一天。事實證明,她是世界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君主。然而,女王遠不止是她人民的僕人。她成爲一種持久不變的身份象徵,她的國家圍繞著這個軸心發生的變化,或許比她長壽的曾曾祖母維多利亞(Victoria)女王統治時期更爲深刻。
在這個人們往往認爲是名人就能發表意見的時代,作爲這個星球上最多人認識的面孔之一,女王尊重英國君主在政治問題上保留自己意見的慣例。在一個媒體無孔不入的時代,她開始開放王室,但沒有到消除君主制神祕感的程度。然而,對於公衆來說,她自己對家庭不幸的堅強忍耐使她成爲一個有人性、能讓人產生共鳴的人物。她在丈夫菲力普(Philip)親王去世17個月後撒手人寰,對於世界各地那些生活受到過她影響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沉痛的時刻。
她受到的愛戴首先反映了她身上一種似乎與生俱來的責任感。她的伯父愛德華八世(Edward VIII)爲了娶離過婚的沃利斯•辛普森(Wallis Simpson)而退位,讓她的父親喬治六世(George VI)不情願地登上王位,經歷這樣的事情,讓年輕的伊麗莎白更加堅定了承擔加諸己身的責任的決心。
您已閱讀24%(565字),剩餘76%(178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