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與重塑

私募股權基金的淨值可信嗎?

伍治堅:作爲個人投資者,在懂得了私募股權基金行業內部的操作手法後,我們應該如何提高警惕,保護自己的利益?

最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涉足私募股權投資。背後主要的原因,是一些私募股權基金的回報看上去十分誘人。但是,很多投資者可能沒有意識到,和二級市場相比,一級市場的投資透明度低很多,因此也可能存在更多的「投資之坑」。舉例來說,如果想要知道一家上市公司的估值,那任何人只要去查一下股價就知道了,公開透明,童叟無欺。但是私募股權投的都是未上市公司,如何對這些公司進行估值,就是一個複雜的多的問題。

在私募股權基金完成退出之前,行業中比較通行的做法,是由私募股權基金經理(GP)對自己投資的公司進行估值,來計算基金的淨值。這實在也是不得已而爲之。因爲這些公司沒有上市,本來就不存在一個讓大家都認可的「公允」估值。因此只要GP對這些公司的估值不太過分,投資者(LP)只能接受。然而這恰恰也給了GP一定的操作空間,根據自己的需要對自己管理的基金中的公司進行「估值管理」。

爲什麼要進行「估值管理」呢?主要是因爲基金經理有圈錢的需求。在這裏我以一個典型的私募基金爲例來分析一下。

您已閱讀14%(431字),剩餘86%(270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