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晶片

美國產業保護主義的迴歸:再評《晶片與科學法案》

王英良:該法案反映了美國政府對全球化路徑的一種新的理解和設計,即全球化要更多地反映美國利益、美國優先,而非延續過往的做法。

法案是維護美國國家利益的尋變

長期以來,美國引領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徵之一是,美國本土製造業外包。但近年來,在新冠疫情衝擊下,美國這一全球超級大國的脆弱面逐漸暴露。中國的本土研發,以及中國在晶片產業上展現出的強大進取雄心,促使美國政治精英必須正視本土晶片所面臨的產能不足、供應鏈脆弱和人才缺乏問題,必須逆轉過往的全球化方式,才能持續保持美國的產業領導力,這甚至關係到美國霸權的存續。美國要實現再工業化、實現製造業迴歸的道路異常艱難,這不僅源於美國的產業結構,更在於既有的全球化已經演化爲美國的一種牽制力量,美國習慣於現有的「外包-進口」爲主的全球化模式,業已形成路徑依賴,而以行政力量推動製造業的迴歸顯然有悖於全球化,但美國從國家安全和獲取競爭優勢的角度出發,不得不這樣做。

美國政治過程複雜,競爭激烈,但各派系會在短期利益、國家利益以及戰略安全利益中實現某種妥協。美國政治精英爲使這一法律通過,實行了最廣泛的國內和國際政治動員,其代價高昂,具有典型的政府幹預市場和產業引導特徵,但從美國國家利益角度看,有其必要性。美國善於用立法的形式總結國家所面臨的挑戰和應對內外部挑戰的策略,這是其制度使然。在美國產業保護加持下,經濟民族主義可能伴隨全球化始終,區域化與分割會成爲未來全球戰略產業分佈的重要特徵,先進工業尤其是軍民兩用技術產業的發展會越發突出國家特徵和國家能動性內涵。美國政府通過立法賦予相應措施合法性,推動晶片產業迴歸這一行爲擁有法律的權威和合法性。

您已閱讀22%(624字),剩餘78%(21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