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機器人

What my robot mop taught me about the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拖地機器人帶來的人工智慧思考

As the ‘sentience’ debate over Google’s AI shows, we can’t decide whether robots are too clever or too stupid
邰蒂:人工智慧的倫理決策不應只交給建設人工智慧的一小批人來處理,同時還應考慮人工智慧被創造和使用的環境。

A couple of months ago a friend noticed the state of my kitchen floor and decided to stage an intervention. I could see her point although, in my defence, I do have two teenagers and a large dog. My friend gifted me a matching robotic mop and vacuum cleaner, programmed to manoeuvre around a room, cleaning as they go.

幾個月前,一個朋友注意到了我家廚房地板的狀況,決定幫我改善一下。我明白她的意思,但我得爲自己辯解一下,我可是有兩個十幾歲的孩子和一條大狗。她送給我配套的拖地機器人和真空吸塵機器人,它們的預設程式是在房間裏來回移動,一邊移動一邊打掃。

您已閱讀7%(434字),剩餘93%(59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