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外對話

「犀牛債」模式能否加速生物多樣性融資?

湯盈之、劉勤一:針對特定物種的「按效支付」模式可以引入尚未得到利用的民營部門資源,有助於填補全球生物多樣性融資的缺口。

3月23日,世界銀行(World Bank)分支機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IBRD」)宣佈,將發行1.5億美元的五年期債券,用於保護南非的黑犀牛。

此次發行的「犀牛債」(Rhino Bond)——正式名稱爲「野生生物保護債券」(Wildlife Conservation Bond)——是世界上首個專門用於保護某一特定物種的金融工具。它創新性地利用混合融資模式,有望填補生物多樣性融資目前面臨的每年數千億美元的缺口。

對中國來說,複製和推廣犀牛債模式可以增進其自身以及全球在這個十年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行動。

您已閱讀10%(309字),剩餘90%(294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是一家關注氣候變化與環境的非盈利機構,專注於分享全球經驗和知識,推動氣候變化科普和建設性對話。對話地球在歐洲、南亞、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17個國家有專業的編輯團隊,使用8種語言發佈氣候和環境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