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政府在通關這件事的態度上實在是首鼠兩端,投鼠忌器。林鄭在任期最後兩個月大幅度放寬海外入境香港的隔離措施,而李家超也開始給市民打預防針,一改5月的「與內地通關是當選後首要工作」,在6月1日見完總理後表示「有反映很多港人希望儘快與大陸通關的期望,但仍然有很多挑戰需要解決」。
香港固然可以在一國兩制下保持自己相對獨立的出入境政策,但香港也必然也要爲此承擔對應的責任。持續受限的粵港人員往來已經開始影響貨物從廣東省出口到香港的進度,並最終影響華南對外出口的供應鏈。這毫無疑問會影響香港背靠華南這一世界工廠形成的物流中心地位——並最終影響到香港的貿易、金融、專業服務和旅遊行業賴以立足的基礎。
香港從2010年開始,就力壓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成爲按航空貨運吞吐量計的世界第一機場,每年處理四百多萬噸空運貨物(相當於每天處理五十架滿載的波音747貨機,或者每天進出口兩萬部智慧型手機)。雖然香港的貨運量和孟菲斯相近,但如果我們觀察香港和孟菲斯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概況,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區別。孟菲斯是一個人口不到150萬的小城市,而香港如果帶上旁邊的珠三角,則是一個人口超過五千萬的龐然大物。這兩個城市有著相同的航空貨運處理吞吐量,只能說明兩者的營商模式不同。
您已閱讀19%(523字),剩餘81%(223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