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局艱難,通膨不斷上升。在美國,人們爲此呼籲喬•拜登總統(Joe Biden)取消或降低川普時代對某些中國進口商品加徵的關稅。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葉倫(Janet Yellen)曾表示,一些「削減可能是有必要的」。但正如她和其他許多經濟學家所承認的,美中相互加徵的關稅所針對的商品價值僅相當於美國經濟的3.6%,從這些關稅著手並不是解決通膨問題的靈丹妙藥。事實上,美中關稅轉移了人們對真正的貿易拉鋸戰——在關鍵行業的全球競爭力——的注意力。
漢彌爾頓工業戰略中心(Hamilton Center on Industrial Strategy)的一些新數據闡明瞭這一點。該中心的一項指數測算了1995年至2018年(可獲得經合組織數據的最後一年)10個國家和地區在7個關鍵行業(製藥、化工、電氣設備、機械、汽車、其他運輸、電腦和電子產品,以及信息技術)的全球產出佔比的國別變化情況。它發現,雖然美國仍在製藥、軟體和非汽車運輸(主要是靠波音公司(Boeing))等領域保持強勁,但從全球市場份額和經規模調整後的全球平均水準來看,美國在其他領域的表現「疲軟且正在下降」。經規模調整後,美國目前所佔的份額比全球平均水準低6%。
這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因爲這些類型的先進位造業在企業研發中佔了大部分,也推動國家的生產率成長和投資。難怪其他國家,從德國(先進產業佔比高出全球平均水準74%)到日本(高出43%)、中國(高出34%)、南韓和臺灣地區,都選擇以美國沒有的方式保護這些產業。它們做到這一點不是靠浪費的補貼,或進口替代之類的失敗的政策,而是在關鍵時期讓公共和民營部門都把焦點集中在高成長的行業上,而市場(尋求短期收益,尤其是在美國和英國等國)並不總是有動力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