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率

爲什麼電腦不能提高生產率?

埃爾德:一個簡潔的解釋是,電腦由於更新換代太快,而成爲了一種損害生產率的東西。

過去幾十年裏,許多研究都關注一個奇怪的現象:隨著技術變得越來越快,人類變得越來越慢。勞動力的數位化未能實現其承諾,而其原因尚未形成共識。

經濟學家勞勃•梭羅(Robert Solow)在1987年總結過這一問題,他說:「電腦時代到來的跡象隨處可見,唯獨在生產率統計數據中看不到。」數據不斷證明了他的觀點。自2005年以來,所有衡量IT支出的指標一直呈上升趨勢,但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法國的勞動生產率增速至少減半。

這一悖論——有時被稱爲生產率之謎2.0,以紀念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類似趨勢——引發了大量爭論。其原因或許如羅伯特•高登(Robert Gordon)所指出的那樣,因爲近期的技術進步與歷史相比可能沒有那麼大。或許,正如喬納森•哈斯克爾(Jonathan Haskel)和斯蒂安•韋斯特萊克(Stian Westlake)所言,這種衡量方法本身已經過時了。其他流行的理論涉及到結構性阻力、計量錯誤、滯後效應、財政抑制和長期均值迴歸的某種組合。沒有人能解釋的是,爲什麼持續的增量改善,不僅未能阻止生產率成長不斷減弱的趨勢,反而似乎在助長它。

您已閱讀32%(475字),剩餘68%(99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