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美國外交

援以止戰?北約對烏克蘭軍事援助的解讀

王英良:在俄羅斯武力進攻面前,北約援以止戰,塑造俄羅斯武力的制約力,兩大軍事集團將會把國際秩序帶向何方?

軍事援助能否減少國際武裝衝突?長期以來,這是國際衝突研究學者關注的重要議題。在和平時期,聯合國、主權國家以及國際組織、NGO等承擔了巨量的援助,這些援助可能出於道義、經濟利益或某種公共性目標,援助可產生積極的政治與社會效應。在戰爭時期,軍事援助會考慮更多的地緣政治、集團甚至同盟因素。

美國聯合北約對烏克蘭的援助是二戰結束後美國主導的最大規模對外軍事援助項目。這表現在美國的全球動員上、援助金額上、援助武器的先進效能上都是歷史罕見的。現實看,美國與歐洲的軍工企業擁有雄厚的研發生產能力,科技、生產、資本和市場實現了深度融合。「軍民兩用產業」在各國擁有相當地位,政府對軍工複合體給予了巨大的財力支持。每一財年,軍工企業分享龐大的政府採購經費、研發經費,通過國防承包商,各國實現大宗軍火貿易和對外收併購。此外,這些國家普遍擁有大批的高科技人才,基本實現了「產學研一體化」。而美國擁有世界最多的軍事裝備工業貿易企業巨擘,也是實力最強的國家。目前,美國著力推動對烏常規攻擊性武器援助,往後,隨著戰役升級,難以預料美國會否將援助一系列新概念武器,或直接由美方人員操作投入實戰,以追求對俄打擊效果倍增。

當前,美國仍牢牢佔據世界頭號軍火出口國和市場主導者的優勢地位。其軍工企業連續三年佔據了百強排名前五,並且成爲了百強軍工企業上榜數量最多的國家。僅2020年,41家位於全球前100名的美國軍工企業軍售總額達2850億美元,較2019年成長了1.9%,佔百強銷售總額的54%。據數據顯示,僅排行榜前五的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雷神科技、波音、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和通用動力公司在2020年的軍售總額就高達1833億美元,佔據了百強軍售總額的三分之一。

您已閱讀18%(717字),剩餘82%(32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