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國家的外交自主性正在增強

鄧聿文:作爲一個整體,「第三世界」國家已經強化了自身的戰略自主,不想再跟隨美國和西方來決定對外立場和對國際事務的判斷。

世界每有大事發生,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大國特別是主要大國在其中的立場和態度,很少關注甚至忽略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更有許多人把國際關係簡化成美、中、俄或者美、中、歐的三角演義。不僅普通人這麼看待國際關係和國際事務,很多學有專長的研究專家或者觀察者也是如此做的。這一般來講沒錯,很多情況下,「第三世界」國家是國際關係的配角,它們只是隱身的存在。然而,如果我們過於注重大國立場和態度,很可能就看不到世界正在發生的帶有某種歷史趨勢的變化。

本文不對「第三世界」國家進行嚴格界定,「第三世界」國家也是人們一般說的非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國家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從中美圍繞新疆和香港問題在聯合國的較量以及這次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表態和制裁看,事實上可以確認,「第三世界」國家的外交或者戰略自主正在增強,作爲整體,它們並非是大國可以隨意擺佈的棋子。這種情況未來會進一步顯現。

中美爭鬥是最近幾年國際關係的主軸。圍繞新疆和香港問題,兩國在聯合國這個平臺以及其他多邊舞臺上進行了多輪較量。美國以其強大的國際話語權,把中國塑造成一個不尊重人權的國家,並試圖讓更多國家加入譴責和反對中國的行列,建造一個儘可能廣泛的孤立和圍堵中國的網路。美中都各自或者動員他國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上針對新疆和香港問題發起譴責或反譴責的聲明和投票活動,但從結果看,美國能夠動員的基本是傳統意義上的西方國家和「新歐洲」國家,以及少數非西方盟友。在發展中國家,和臺灣有外交關係的一些太平洋島國和中南美洲國家,會附和美國譴責中國。而中國能夠動員的國家,則是發展中國家的多數。雖然西方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分量不同,但聯合國遵循的是多數決,而發展中國家的數量要比西方國家多,所以中美可以各自宣稱取得了壓倒對方的勝利。

您已閱讀17%(742字),剩餘83%(364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