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美聯準加息週期下的美元走勢

沈建光:「強美元」預期是市場主流;但歷史經驗表明,加息之外,各國經濟基本面差異、投資者風險偏好等綜合作用,或推動美元呈現不同走勢。

去年下半年以來,隨著美國通膨壓力加大、美聯準加息預期的上升,美元指數持續走強,截至3月28日已接近100關口、較去年5月低點89.5上漲超過10%。與此同時,3月17日美聯準公佈新一期FOMC會議決議,正式宣佈提升聯邦基金利率25BP。美聯準加息週期已正式開啓,但市場對美元走勢的判斷卻依然存在分歧。基於利率平價關係,以及地緣衝突導致避險情緒抬升的影響,「強美元」預期是主流。但歷史經驗表明,加息之外,各國經濟基本面的差異、投資者風險偏好等綜合作用,可能推動美元呈現不同走勢。美元走勢如何,將有廣泛影響,進而做好針對性應對。

美聯準控通膨,但「滯脹」風險加大

美聯準3月FOMC會議的加息操作表明即便考慮地緣政治和「滯脹」風險,控制通膨仍是當前美國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會議將聯邦基準利率從0%-0.25%區間上調25個基點至0.25%-0.50%區間,點陣圖暗示年內還會進行六次同等幅度的加息,前瞻性指引則提示或將在5月會議時開始縮表。

您已閱讀13%(416字),剩餘87%(27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沈時度勢

沈建光,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前瑞穗證劵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赫爾辛基大學經濟學博士。少時曾求學歐美,希望縱橫四海,遊歷全球;如今重心迴歸中國,專欄立意審視中外經濟,建言宏觀大勢。曾任國際經合組織顧問和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芬蘭央行經濟學家,現亦爲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