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一塊100公頃的土地上,農民們很快就要開始一項會徹底顛覆油棕種植園概念的試驗。不同於傳統的單一作物種植園,他們將在油棕之外種植大量下層作物和矮樹。他們不用化肥,而是使用有機堆肥,並且開始用手工除草,以儘可能降低對土壤的干擾。「我們真心希望這可以成爲未來種地的方式,」爲可持續農業項目提供資助的荷蘭基金會reNature的執行長馬克•德波爾(Marco de Boer)表示。上述項目就是該機構與馬來西亞非政府組織「野生亞洲」(Wild Asia)合作開展的。
他說的這種方法便是「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也有人將其稱爲「生態農業」(agroecology)、「氣候智慧農業」(climate-smart farming)或者「保護性農業」(conservation agriculture)。儘管再生農業尚無嚴格的定義,但其核心是兩個相互關聯的目標:一是促進生物多樣性,二是改善農地的土壤健康狀況。再生農業通過間作、農林複合經營(agroforestry)等技術將農地轉化爲結合了經濟作物與本土灌、喬木的綜合系統,從而實現第一個目標;第二個目標則是通過免耕法、肥田作物栽培和土壤覆蓋等方式將有機廢棄物還田的方式實現。
這些都不是新的技術,它們在土著居民文化中已經被沿用了數千年。但如今,其支持者呼籲將它們應用在從小麥到水果甚至是牲畜養殖場在內的各種現代單作系統上。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再生農業不僅可以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還能提供生態系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