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依然受疫情挑戰情況下,俄羅斯往烏克蘭用兵所觸發的戰爭,使國際和平面臨巨大的挑戰。中美同作爲全球重要國家,具有共同的義務和責任介入並管控衝突風險和危機。
其中,中國一直希望推動戰爭向和平過渡,或推動形成某種「戰略機遇視窗」,積極開啓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和平進程。但和平不能只靠中國的努力。中國力圖推動各方參與推動東歐的和平進程,可是孤掌難鳴,需要的是與包括歐盟諸國在內形成積極有爲的協調聯盟,方能平衡各方利益,避免局勢進一步失控升溫。同時,俄烏現時進行的談判對話,雖然有其獨立進展,卻未必能公平公允地達致一個合乎地區局勢穩定的方案。
客觀講,自戰事爆發,中國政府面臨較大的國際輿論壓力。這些壓力不僅來自美國領導的「民主國家」對中國的誤解和指責——此外由於本身中國與俄羅斯存在相對「特殊」的關係,使中國在理論上面臨著某種「被捲入」的困境。目前看,部分國際主流輿論顯然對中國是不友好,甚至是惡意的。比如,《紐約時報》一度援引不具名訊息人士的話說,俄羅斯已要求中國爲戰爭提供軍事裝備,並提供經濟援助,以幫助俄羅斯克服國際制裁。這些論述沒有具體標明所要求援助的確切性質,也沒有說明中國是否已作出回應,更沒有標明訊息來源,卻希望通過這類言論,將中國的國際形象與俄羅斯在烏克蘭所進行的軍事佔領行動扯上關係,以輿論壓力逼中國陷入一個被動位置。
您已閱讀17%(563字),剩餘83%(276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