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制裁

致命的桎梏:國際撤資對俄羅斯經濟的影響

王英良:俄羅斯在經濟上與外界走向分離,跨國公司及資本的撤離將加速俄羅斯經濟困境,製造更多的失業和社會衝突。

在國際衝突中,威懾、戰爭、經濟制裁以及祕密行動等都是迫使對手屈服的手段。經濟制裁往往與軍事手段伴生,成爲打擊敵對國社會信心,推動對象國國內政治和經濟致變的重要手段。

由於聯合對俄製裁,大面積的商業合同或出現毀約、無效、既定的合作被終止。比如,歐洲飛機租賃公司面臨巨大的物流挑戰,由於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軍事行動後受到制裁,它們要在3月底前從俄羅斯收回價值約50億美元的數百架飛機。俄羅斯航空業是歐盟委員會制裁的主要目標。制裁令禁止出售、轉讓、供應或出口飛機或任何部件。三名瞭解情況的人士證實,其中包括租賃飛機服務,不能簽訂新的合同,現有合同必須在30天內終止。這種剝離將伴隨巨大的「沉沒成本」。

歐盟計劃將某些俄羅斯銀行踢出SWIFT支付系統。由中國提供的「CIPS」可暫時支持俄與中國跨境人民幣清算和結算服務。但人民幣目前在國際支付中佔比僅爲2%,這意味著CIPS距離代替SWIFT還很遙遠。美元在全球支付中仍占主導地位,佔比約爲40%。然而,俄羅斯可能別無選擇,該國自設的替代方案SPFS面臨太多制約因素,只有20家外資銀行,數量太少,實用顯弱。

您已閱讀11%(472字),剩餘89%(40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