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氣候變化

「後葛拉斯哥時代」的國際氣候合作

劉元玲:COP26的遺產將怎樣被繼承和修正?在新冠疫情和經濟危機的陰影下,大國如何在競爭合作中應對氣候危機的新局面?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元玲,本文由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國內低碳發展政策研究項目特邀撰稿。

儘管自2021年11月14日《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的閉幕至今才數月,但及時審視葛拉斯哥之後國際社會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具有現實意義,畢竟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相比氣候變化的速度,從一開始就晚了。

在全球氣候治理的腳步邁向COP27之前,我們需要就以下問題尋求答案:帶著未能盡如人意的遺憾,COP26的遺產將怎樣被繼承和修正?在新冠疫情和經濟危機的陰影下,大國如何在競爭合作中應對氣候危機的新局面?面對近在眼前的氣候危機,若要確保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生生不息,國際社會還可做些什麼?

您已閱讀7%(306字),剩餘93%(39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