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

FT社評:加薪與抑制通膨之間的矛盾

勞動者從自身利益出發爭取最好的工資待遇沒什麼不對,然而央行官員對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通膨風險敏感也合情理。

英國通膨率上一次達到現在這樣的高位時,英鎊仍與現已消失的德國馬克掛鉤。在美國,價格漲幅已達到自1982年以來的最高水準,經濟歷史學家認爲那一年差不多是上世紀70年代「大通膨」時期的終點。與此同時,歐元區通膨達到這個單一貨幣集團的史上最高位——考慮到天然氣價格飆升和歐洲可能爆發助燃通膨的戰爭,這或許不足爲奇。只有亞洲似乎不受通膨壓力影響。

顯然,勞動力市場緊張和通膨率高的經濟體不再需要緊急刺激措施。然而在加息的速度和幅度上,各國央行面臨艱難選擇。加息太早的話,風險在於可能阻礙成長,同時無助於應對在更大程度上與疫情相關瓶頸以及地緣政治緊張有關的成本壓力。而如果加息太晚,則可能需要採取更激進的對策來抑制通膨。

央行官員們擔心,隨著勞動者試圖保護自己的實得工資免受價格上漲影響,可能會出現「工資-價格螺旋式上升」。廉價貨幣助燃的勞動力市場緊張,可能會導致不斷上升的通膨自我持續。意識到許多發達經濟體的職位空缺數量處於創紀錄高位的勞動者,可能會明智地嘗試確保自己的工資待遇跟上價格上漲步伐(儘管對於放松管制的現代勞動力市場中的勞動者有沒有實力談判獲得與通膨同步的工資漲速,仍有一些疑問)。然而,任何工資增加都將是虛幻的,而且很快就會失去實效,因爲它們進而會引發更高的通膨。

您已閱讀45%(533字),剩餘55%(65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