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面對「中國問題」,探尋中國式解決方案

卓睿:對於中國新一代精英羣體而言,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吸引力已然減退;尋找本土的、中國化的解決方案和制度的需求正日益緊迫。

棄醫從文的魯迅,在以筆代戈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當時的社會現實太過令人失望。魯迅曾經在《吶喊》自序中記敘他與友人的對話:「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爲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爲對得起他們麼?」,友人回答:「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一百多年後,魯迅的臉龐輪廓經常出現在中國的宣傳展板上,但他的接班人們——或者更準確地說,沉睡者的接班人們,中國中下產階級和勞工階層——因「躺平」而在西方被熱議,「躺平」是—個網路俚語,表示個人與渴望和奮鬥的經濟脫鉤。疏離的中國勞動羣體遍佈在中國的新興中產階級地帶,涵蓋從南部沿海到北京的3.5億人,他們有基本的生活用品保障,與上一代人不同,他們不想創業,不想攀登資產階梯,不想爲升職努力。就好像在那座鐵屋裏被吵醒,他們都打算繼續睡去。在中國,製造業經濟已經擁抱了5G和大數據,可以在無需任何人工勞動的情況下運轉整個港口和工廠——這讓人類處於普遍異化無用的境地,就像馬克思所說的「馬鈴薯式生活」,一個個在麻袋裏,除了手機以外,他們毫不關心其他的事情。

按照中國人口統計的傳統觀點,隨著數百萬農民中的絕大部分已經轉變爲城市居民,而且他們生活也與大數據、人工智慧以及監控交織在一起,在過去20多年間助力世界經濟成長的渦輪將會停止,和多數西方發達國家一樣,中國的人口成長也在減速,人們開始用丁克的方式對未來投反對票。在這種觀點看來,工資的上漲將使中國陷入停滯,因爲自動化將取代越來越多的工作。這樣一來,中國人也將面臨和西方千禧一代同樣的悲慘處境:擁有手機,寸步難行。香港怡和集團戰略部財務總監Anatole Pang對自動化和人口下降就持有與別人不同的看法:

您已閱讀26%(782字),剩餘74%(225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