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波音(Boeing)與麥道(McDonnell Douglas)於1996年12月合併時,誰是贏家似乎一目瞭然。這家合併後擴大了的美國航空和國防巨擘將被稱爲波音。新公司的總部將設在波音的家鄉西雅圖。原波音執行長菲力普•康迪特(Philip Condit)將領導新公司。原麥道執行長哈里•史東西弗(Harry Stonecipher)的職位則在他之下,擔任新公司的總裁兼首席運營官。三分之二的董事會成員將由原波音高階主管擔任。雖然對外宣傳是平等的合併,其實不然。作爲英國《金融時報》當時的航空記者,我那時發了篇文章,標題是《波音:強顏歡笑但仍是老大》(Boeing the boss despite brave faces)。
在《盲目地飛行》(Flying Blind)一書中,彭博社(Bloomberg News)記者彼得•羅比森(Peter Robison)認爲事實恰恰相反。在史東西弗的領導下,麥道的高階主管將削減成本、不惜一切代價獲取利潤、取悅股東的心態帶入了新公司。這導致波音在後來歷任領導人治下無視乘客安全,最終導致該公司發生了其上百年曆史裏最具災難性的事件:2018年和2019年,印度尼西亞獅航(Lion Air)和衣索比亞航空(Ethiopian Airlines)執飛的新波音737 Max飛機分別發生一起墜毀事故,共導致346人死亡。
隨後的調查令波音蒙羞。在決心以最低成本將737 Max生產出來推向市場的過程中,波音忽視了關於飛機不安全的警告。在遇難者親屬面前,美國兩黨的立法者在聽證會上聯合起來,申斥美國工業曾經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