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奧運會

同是國家重金投入,英國奧運體制與中國有何不同?

何越:英國體育局與中國體育體制的類似之處是,都是國家出資、國家機構統一管理,以爭取奧運獎牌爲目的,但一個極大差別是英國不設國家隊。

我體驗過多年奧運振奮中國人的氣氛,中國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戰績帶來的驕傲與揚眉吐氣至今難忘。在英國也看了幾屆奧運了。在剛剛結束的東京奧運會上,英國代表團獲得22枚金牌,列金牌榜的第四位。不過,奧運對英國的意義與中國不完全一樣,這裏主要是英國業餘選手參賽的場所,曾經多年獨立於商業與政府行爲之外,不是英國最重要的體育賽事。英超、溫網、橄欖球賽等纔是風靡全英的競技娛樂。

如果說英國一直是體育大國,那是指其部分體育運動(如足球、橄欖球、網球等)與商業結合緊密,著名的職業運動員比比皆是,如風靡全世界的貝克漢姆。這就產生了英國體育行業的兩級分化:一邊是身價千萬的職業運動員,每年出場機會無數,爲英國及世界帶去娛樂;另一邊,衆多體育項目沒有開發出有俱樂部承託的商業市場,參賽機會少,支持者少,無法成爲商業行爲。

四年一次的奧運曾一直不被英國人重視,因爲那不過是業餘選手的比賽。奧運會誕生之初,就是爲業餘運動員舉辦的,職業運動員禁止參賽。故此,從1896年雅典奧運會至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那100年間,英國參賽運動員都是業餘選手,屬於個人行爲,教練費用與舟車費用都是自掏腰包。獲得1924 年巴黎奧運會上100 米賽跑冠軍的英國運動員哈羅德•亞伯拉罕斯(Harold Abrahams),就自費聘請了專業教練薩姆•穆薩比尼(Sam Mussabini)。

您已閱讀20%(574字),剩餘80%(235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越陌度阡

何越(Yue He Parkinson),母親、妻子、廚師以及雙語作家。以英文撰寫中國與世界;以中文撰寫英國與世界。著有China and the West – Unravelling 100 Years of Misunderstanding 《揭開中西百年誤解》、《讓世界愛上中國美食(西方中餐大師譚榮輝自傳)以及《撕裂的民主——「脫歐」陰影下的英國政治與社會》(即將出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