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國際關係

大博弈——拜登歐洲行之後的世界

張倫:拜登重新確認美國領袖地位,整合民主陣營,爲營築一種全球性、全方位、全領域有利於與主要對手中國博弈的戰略格局奠定基礎。

地緣政治歷史上,有過一個著名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提法,乃指19世紀擴張中的俄國與大英帝國圍繞歐亞大陸的中亞地區、阿富汗、波斯的控制而展開的爭鬥。至於遠東地區19世紀到20世紀初發生的種種變故,如果不從「大博弈」這個角度去審視,也是很難得到較好的理解的。後來,這種博弈因一戰、德國的崛起及「十月革命」等事件而發生重要變化,博弈雙方也調整了各自立場,甚至攜手應對德國爲主的法西斯軸心國家。戰後,承繼了英國地位的美國與接續了俄國衣鉢的蘇聯之間的冷戰,某種程度上,亦可視爲是這種「大博弈」的繼續。

威權、極權政治的2.0 版與新世紀的「大博弈」

在19世紀到20世紀的「大博弈」中,地緣政治的考量,與帝國擴張相連的國家利益的盤算,當然始終是貫穿其中的,但一個重要變化是意識形態的色彩、權重越來越重。這顯然是與世界範圍內現代性的進展,以及西方內部的社會與文化變化、國家哲學的演變有關的。西方自身對以往各種社會與政治思想的不斷檢討、反思,從對奴隸制的批判,到對工業文明發展中非人道做法的批評,再到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譴責,以及非西方世界的抗爭,經一戰,尤其是二戰,讓一種民主、人權的文化深入人心,逐漸成爲西方社會內部的主流意識,也擴展影響到整個世界。戰後「世界人權宣言」的誕生絕不是偶然的。這一切都深刻地影響到國際政治的選擇。以美國爲首的西方贏得冷戰,說到底也可視爲是一種自由哲學的勝利。

您已閱讀6%(599字),剩餘94%(87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