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併購

買來雪藏?國際品牌的中國品牌收購整合之路

趙瑩:如果國際品牌收購本土品牌之後,能夠更在地化,保留當地作戰團隊,那麼即使不能做到從東方影響世界,至少也可以保留之前的勝局。

快銷品行業的國際巨擘進入中國已經有三十幾年的歷史了,在誰都不陌生的兼併收購領域,有一種陰謀論喧囂塵上,即一些跨國公司收購中國品牌,本意是爲了雪藏該品牌,並且爲自己的洋品牌在成長最快的中國市場清除障礙,從而扶植自有品牌的擴張。

在我看來,這是進入了用《甄嬛傳》的心機看大大咧咧的美劇的誤區。與其說是陰謀,不如說是國際品牌不熟悉中國本土市場操作和消費者口味的變化,因而造成的品牌整合失敗的「陽謀」罷了。

去年,達能把20幾年前收購的樂百氏和益力礦泉水都重新放到市場上出售,兩個曾經火極一時的國內品牌,也都回到了中國資本的手中。實際上,1998年,益力礦泉水被法國巨擘達能收購時,爲了將益力的品牌和市場做大,達能投資5億元在廣東惠州龍門建立了達能益力飲品有限公司。根據當時的報導,該項目一期工程在2010年5月投產,目標是成爲「達能集團全亞洲最大的礦泉水生產基地」。由此可見,達能對於收購後的品牌推廣是有自己的盤算和投入的,如果是爲了雪藏本土品牌,根本不需要如此大的投入人力物力財力。

您已閱讀20%(437字),剩餘80%(171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傲慢與偏見

趙瑩,前復星國際駐紐約企業傳播執行總經理,博雅公關中美市場團隊負責人。在紐約工作十餘載,一直在企業和品牌傳播領域做中美相關的跨文化傳播工作,經歷過中概股大戰空頭的危機處理,也體會過歐美跨國企業亞洲市場戰略的轉型和落地傳播。《傲慢與偏見》是年少時勾起我內心布爾什維克主義情結的啓蒙小說,也是我一直覺得在中美傳播領域想要打破的阻礙。很多時候,是西方世界的傲慢和我們內心的偏見,束縛了我們看世界的眼光和格局,因此想借此專欄把親歷過的案例做點滴分析,以期待我們可以一起打破桎梏,成爲東方和西方遇見中,良好溝通的傳播者。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