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WeChat朋友圈被趙婷的《無依之地》榮獲獎訊息刷屏,滿屏都是華人驕傲之類的溢美之詞。這確實是創造歷史的一刻,也應該會對全世界更多華裔女孩的電影文化夢有很好的榜樣激勵作用,但是我始終覺得強調她的中國人身份可能是沒有必要的,並且女性和少數族裔的標籤,其實是否是在影射她的獲獎本身也有政治正確的因素考慮在內呢。
中國出生,英國求學,美國繼續學業和職業成長成名的趙婷自己,都一直說在任何一種文化中,她感覺自己總像一個局外人,因此才能細緻體察到非主流邊緣人羣的生活狀態。這應該也是她能匠心獨運地講完《無依之地》這個故事的緣起吧。曾在保德信頒獎典禮上聽過同樣在奧斯卡大放異彩的黑人女演員Viola Davis的演講,她說她剛進入這個行業,甚至是小有名氣前後,每次試鏡前,如果看到的劇本角色是40歲上下,堅強獨立到沒朋友、永遠不會崩潰、但是不漂亮沒吸引力的角色。她就知道不用試鏡,這個角色就是她的了。但是她內心其實無比希望可以演一兩個不同的角色。可是黑人女性的社會標籤和刻板印象,讓她基本上沒有這樣的機會。
和趙婷一樣有過身份認同困惑的名人,還有中國出生法國長大美國成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但是馬友友把這種困惑用自己的思考化解了。並且直言,當他不再糾結于歸屬自己的母語文化或者後來者文化時,他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學習新文化或者探索不同文化中仍然不熟知不瞭解的部分,這樣他的世界就打開了,他每天都能見識美好並愛上文化學習中的點滴,也每天都有新知灼見。
您已閱讀32%(612字),剩餘68%(13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