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有一個繞不過的「鴻溝」——日益擴大的城鄉差別和城鄉人口分步的日益極化。合理控制大城市人口的密度和規模、以加快小城鎮發展來提高新型城鎮化,已經成了決策者和學界更多人的共識。FT中文網推出「中國大城、小市、鄉村」系列文章。本文是該系列最後一篇。
可能有人看到標題就會十分詫異:難道中國城鄉還沒有互爲開放嗎?不幸的是,早已全球化的中國,城鄉之間還真的沒實現真正完全的「互爲開放」。尤其是城市居民要想到鄉村落戶工作和生活,更是難上加難。此外,儘管農民進城早已不成問題,但也僅僅是「形進實未入」。他們和城市居民之間,還存在著一條深深的鴻溝。
今天中國城鄉之間,從體制上來說還是處在「城鄉二元結構」之中,這是造成城鄉難以完全「互爲開放」的根本所在。儘管在2008年的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上,就指出了「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深層次矛盾突出」,並提出中國已「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但至今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樊籠不僅沒有消除,反而對中國農村新興事物的創新發展所造成的掣肘越來越大。城鄉融合越是發展,就越能感到它反制的矛盾越大。在這樣的結構下,人力資源等市場要素只有農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而城市要想流向農村的就面臨了各種政策門檻和紅線。一個把中國最先進的城市生產力、先進的文化和最成功的中產階級擋在門外的鄉村,怎麼能實現真正的振興和全面的現代化?
您已閱讀11%(611字),剩餘89%(51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