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

安克雷奇會談:「實力地位」與中美的體系之爭

孫興傑:中美關係將更加趨於對等的競爭、合作、對抗,這將成爲常態。但作爲彼此測溫和試探的務虛會,安克雷奇會談是成功的。

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舉行的中美高級別外交對話會,劇情跌宕且充滿火藥味的開場白環節成爲媒體關注的焦點,後續的三場閉門會議似乎成了副產品。中美高層會談之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訪問中國,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前往布魯塞爾與歐洲外長探討中國問題。中美安克雷奇的會晤與交鋒具有重大象徵意義,是美國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場」。布林肯從發表首場外交政策演講到訪問日韓,最後落子安克雷奇,這場外交旋風,遇到了中國強有力的反擊。在長達66分鐘的開場白中,中美圍繞實力地位、國際體系進行了一番脣槍舌戰,這似乎意味著中美之間新的國際秩序之爭的序幕正式揭開。

安克雷奇會晤是對中美關係的「測溫」。開場儀式上雙方的脣槍舌戰,也算是拜登時代中美關係的縮影。從超常規以及超時的開場白環節,大體可以看到中美關係的基本輪廓:更加趨於對等的競爭、合作、對抗,這或許將是中美關係的常態。

您已閱讀10%(374字),剩餘90%(34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