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美關係

美國《國防授權法案》涉華部分的政治解讀

王英良:該法案披露了很多先前較爲「隱晦」甚至不是主流的「遏制」中國項目,這對奉行「嚴格保密」的美國政府來講顯得尤爲「異常」。

1月1日,美國參議院通過「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重申支持臺灣,協助臺灣維持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並建立「太平洋威懾倡議」(Pacific Deterrence Initiative),旨在強化美國在印太區域防禦能力和聯盟。這項年度「國防授權法」將在2021財年提供7405億美元的國防預算,其中超過6300億美元用於基本預算,690億美元用於海外軍事活動。法案在諸多方面涉及中國及周邊地區問題,新的「太平洋威懾計劃」尤其引人關注。

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NDAA)是一系列美國聯邦法律的名稱,旨在明確國防部的年度預算和支出。美國國會主要通過兩個年度法案來監督國防預算:《國防授權法案》和《撥款法案》。2021年國防授權法又稱「2021財年威廉•麥克•索恩伯里國防授權法」。通過分析法案內容,基本可以推斷美國國防與外交的未來動向,並且可以較爲準確地判斷美國的「敵」、「友」區劃和聯盟指向。

“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中涉及中國或與中國有關的條款近40項,涵蓋軍事、技術、學術、經貿等各個領域,涉及了中美關係方方面面,反映了中國對美國構成的所謂「全面挑戰」。國會以「高姿態」展現出對華強硬,法案延續了美國政府一貫對中國政府的政治不信任。具體來講在涉華部分囊括了:教育交流、國防安全、軍事採購、跨國戰略,拒止與孔子學院合作,禁止相應撥款;對香港「禁售」、繼續「協防」臺灣,深化與臺在醫療、人員訓練等領域的合作;定性在區域衝突中中國是「侵略方」;要求關注中國的「統一戰線」風險;建議以「全政府模式」(whole-of-government strategy)阻止中國「工業間諜」和「網路盜竊」,保護美國「智慧財產」;評估中國「遠洋捕撈船隊」形成的「安全威脅」;在非洲「抗衡」中國的影響力;防範中國「學術間諜」;關注中國的海外軍事基地;與盟友共同防範中國獲取「智慧財產」與「新技術」;要求防範中國在「北極」的活動;指責中國是「專制政權」,在利用美國金融體系推進「政治影響力的」活動;設立特定基金發展美國「5G」項目;評估中國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角色」與行爲;在半導體領域繼續實施對華「禁售」等。此外還要求限制中國從世界銀行獲得援助;要求美國在國際金融機構的代表尋求中國借貸「透明化」;保護美國供應鏈,減少對中國製造的過度依賴。

您已閱讀29%(991字),剩餘71%(24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