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完成被認爲是繼RCEP後中國在2020年取得的又一「重大外交勝利」,其意義甚至比後者更大。而協定談判趕在年末最後第二天完成,也被美歐輿論解讀爲美國對歐洲的施壓未起作用,「中歐冷落了美國」。
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無疑牽動著中歐美三角關係的變動及其地緣政治利益。協定談了7年35輪,其間有很多雙方、主要是中國不願讓步的地方,但在2020年下半年談判突然加速,尤其9月中國和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宣佈年底完成談判,12月最後一輪談判甚至只用了6天,這背後確實有美國的因素在起作用——中歐都感受到美國會對雙邊談判施壓,然仍須區分,美國到底施加了多大壓力,以及這個壓力(假如存在的話)對歐洲大還是對中國大。
拜登當選總統後已幾次表態要改變川普時期甩開盟友單挑中國的做法,在包括經貿問題在內的對華戰略上同盟友協調立場,共同抗中。然而,如果把拜登的話理解成華盛頓願意單方同布魯塞爾協商對華政策而布魯塞爾無需響應華盛頓,則肯定不準確。拜登的潛臺詞其實也很明確,在美歐處理對華關係上,美國要同歐盟協調,歐盟也應同美國協調,所以在傳出中歐可能年底結束雙方談判的訊息後,美國候任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推文呼籲:歐洲夥伴應當先與拜登政府磋商,討論對中國經濟行爲的共同擔憂。意思是,歐盟該停止和中國的剩下談判,等拜登政府上臺跨大西洋聯盟確立好共同的對中立場,歐盟再和中國談投資協定之事。
您已閱讀18%(582字),剩餘82%(270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