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中美交惡,讓封鎖、脫鉤成爲常態,也讓中國年輕人的出國留學之路在驟然之間平添了曲折與未知。
在病毒還在持續蔓延、美國的一些大學與學科對中國學子關上大門,甚至連國人高度依賴的社群媒體也可能在國外遭到封禁之際,出國留學還有必要嗎?如能去到國外,年輕人應該如何自處,如何「向寰宇求知識」,又該以怎樣的心態與外部世界溝通?
我們爲此採訪了中國改革開放後早期出國留學生、香港博源基金會學術委員丁學良教授。丁教授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是中國大陸恢復高考後最早一批研究生,1982年在復旦大學獲得哲學史碩士學位,1984年赴美,在哈佛大學師從美國著名思想家丹尼爾•貝兒,1992年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此後他長期執教香港科技大學,並在澳洲、美國、中國內地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擔任研究員或客座教授。他研究方向衆多,包括共產運動、比較現代化、國家競爭等,尤其對大學教育與人才流動在全球化過程中的作用有過精深研究,最近的出版的書籍包括《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
您已閱讀24%(581字),剩餘76%(18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