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型冠狀病毒

疫情政治化,中美是否依舊可以和而不同?

吳湘寧:疫情之後,中美關係是否真的進入到「不同」也「不和」的狀態?如何看待長期穩定中美關係的基本可能性?

《論語》有訓,「君子和而不同」。現實世界中,全球化曾一路勢如破竹、高歌猛進,似乎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理想國已經輪廓初現。遺憾的是,伴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2009年歐債危機,民族主義、民粹主義、貿易保護主義迅速蔓延。美國提出重返亞太戰略,此後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中國製造2025」刻意全方位、多角度地刻意提出質疑。川普上臺後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定位爲首要戰略競爭對手,之後的印太戰略更是確定了在各個領域對華開展遏制和打壓的「路線圖」。不斷升級的貿易戰、技術戰更是動搖了經貿關係——這一維繫中美關係長期平衡的壓艙石,將中美關係推到如履薄冰的境地。

經過兩年多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 2020年1月,中美雙方在美國華盛頓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衆國政府經濟貿易協議》。但中美關係並未能因這份協議暫時鬆一口氣。突發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將中美關係推入更加艱難的處境。面對一種急劇蔓延、危及全球的大規模傳染疾病,抗擊新冠病毒疫情曾被寄予希望成爲中美關係激化趨勢的緩衝劑。但遺憾的是,這一重大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並沒有在根本上提升中美合作的需求、改善中美關係。雙方摩擦矛盾不斷,病毒來源、汙名化以及應對模式等方面,成爲中美之間的主要爭論和重要分歧所在。可以說,2020年初新冠病毒疫情的爆發爲川普政府進一步施壓和脫鉤提供了新能量,在現實層面擴大並加深了中美分歧,加劇了兩國政府層面的政治互疑,加深了民間層面的相互憎惡情緒,原本已經如履薄冰的中美關係迅速雪上加霜。但是,中美關係是否真的進入到「不同」也「不和」的狀態?如何看待長期穩定中美關係的基本可能性?

3月開始,疫情在美國開始迅速蔓延,中美之間關於病毒來源的爭論不斷升級,美國國務卿龐畢歐一方面肯定中國提供醫療物資,但又公開聲明美國確定新冠病毒源自中國,「我們知道武漢有個病毒研究所……有很多事情有待查明。美國政府正在努力弄清真相。」與之相配合,美國一些國會議員呼籲對中國掩蓋真相進行國際調查,要求中國對全球疫情蔓延負責並賠償美國和其他國家所受到的損失。4月21日,密蘇里州成爲美國第一個就中國應對新冠疫情的方式提起訴訟的州。儘管在法理上要求中國負責的難度很高,在財務上獲得賠償的可能性極低,但中國在美資產或將面臨風險。胡佛研究所最新出版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應該對在應對疫情中受益的中國醫療設備供應商或藥品製造商施加經濟制裁;中國公司和公民在過去的十年中在美已有房產投資,而中國企業一直在努力收購具有戰略價值的美國高科技公司;因此美國可以沒收在美的中國資產。中國擁有的美國國債暫時或許安全,但是州政府是否會真如胡佛研究所建議的、沒收中國在美資產確實存在一定變數。

您已閱讀20%(1138字),剩餘80%(45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