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嚴重拖累了世界各國的經濟成長。中國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速爲-6.8%,爲1992年有季度統計以來的首次負成長。根據IMF的預測,今年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將陷入萎縮,成長前景不容樂觀。爲了應對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各國政府均出臺了規模空前的宏觀調控政策,在貨幣政策方面採取了降息或資產購買支持計劃,而在財政方面推出了財政刺激方案,大幅提高了赤字率。但由於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貨幣與財政政策空間受到了零利率下限與政府債務高企的限制,關於貨幣化財政赤字的建議開始逐漸出現,並在近期引起了中國學術界和政府研究部門的熱烈討論。
赤字貨幣化主要是指央行通過增發貨幣,並在一級市場上直接購買財政債券來爲赤字融資的方式。在經濟學範疇內,支持赤字貨幣化的觀點主要有:第一,可以動用更多的資源來爲財政刺激進行融資;第二,可以減小通常政府債券融資對私人投資的擠出效應;第三,通過赤字投放貨幣的政策傳導管道更加通暢;第四,通貨膨脹在現階段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不是主要需要考慮的問題。而反對赤字貨幣化的理由包括:第一,由央行直接爲赤字融資損害了貨幣政策獨立性,惡化了財政紀律容易產生道德危機;第二,中國仍然擁有一定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空間,不需要採用赤字貨幣化的方式;第三,歷史上超級通膨的產生大多與央行爲政府赤字融資有關。
本文試圖在一個較爲一般性的分析框架下,通過央行和政府的預算約束來對赤字融資問題進行系統性的討論。我將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分析:第一,赤字的融資方式有哪些可選項?第二,如何設計最優的赤字融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