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留學

留學經歷是怎樣塑造我的?

查芬:我難忘的智利留學記憶是每晚和寄宿家庭共進晚餐,天南海北地聊天。如今我嘗試爲我的孩子們再現類似氛圍,卻不總能成功。

催淚瓦斯的氣味——或者更確切地說,我是在關於智利首都示威活動的新聞報導中,再次看到施放催淚瓦斯的畫面——令我回想起聖地牙哥。那裏的示威活動是我們這個充斥著不滿的時代的又一個閃點。然而對我來說,它們也讓我想起27年前我在聖地牙哥的智利大學(University of Chile)度過的一個學期。那是一段塑造我的人生的經歷。

我本來並沒有計劃到智利去完成自己的海外學期。跟其他許多學生一樣,吸引我的是義大利,是在返回大學的時候略懂教堂、繪畫和葡萄酒的朦朧憧憬。結果,由於我所在的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與智利大學有合作關係,因此去那裏更容易些——也更便宜。

這是多麼令人心醉的目的地啊。智利剛剛完成了從軍政權向文職政府的權力移交,儘管奧古斯圖•皮諾契特(Augusto Pinochet)仍控制著軍隊,人人都明白真正的實權在哪裏。那種焦慮與希望交織的感覺刻骨銘心——尤其是對一個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孩子而言;那時的我習慣於相信人性總體上是好的,而且無論你到哪裏,美國人的身份都能帶來一層額外的保護。

您已閱讀24%(455字),剩餘76%(14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