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衝擊下,最近公佈的4月份美國經濟數據跳水,無論是GDP還是失業率都創出歷史新低。同時市場預期2季度美國經濟數據會因爲停工停產而進一步惡化,2季度GDP環比折年率可能會萎縮接近40%。但與之相反的是,美國股市持續上行,標普500和道瓊斯工業指數反彈幅度已經超過30%,那斯達克快速收復失地並接近年初的高點。市場和經濟之間如此大的強烈反差令投資者較爲困惑。
市場領先經濟是一個基本規律,例如市場不會等見到經濟數據開始回落纔開始下跌,同理也不會見到經濟數據改善才開始反彈。經驗顯示,市場通常領先經濟4-5個月見頂或者見底,這背後的邏輯基於投資者對未來1-2個季度的經濟走勢有一個大致的預判,並提前對此作出相應的調整。以美國爲例,2季度實體經濟出現大幅萎縮並且伴隨著失業率的大幅跳升已經被充分預期並形成共識,而市場對此的反應更多是體現在3月份的大跌。而4月份的持續反彈是基於市場預判疫情會在5月底開始得到逐步控制,並且之後企業在3季度會逐步復工復產。最近川普政府已經開始敦促各州政府解封並推動經濟重啓,雖然短期內很難有實質性進展,但市場已經提前對2-3個月之後的復工復產作反應。
市場領先經濟是基於對經濟未來的預測,但市場一旦對未來經濟走勢形成共識並對此作出反應之後,主導市場走勢的因素就會發生變化。伴隨著後續經濟數據的逐步發佈,實際數據與預期之間的「預期差」將成爲決定市場方向和波動的主要因素。如果說先前市場對經濟走勢的預判是一種「變化」,而之後「預期差」會導致市場開始修正自己的預測,並導致先前的「變化」產生變化,進而形成所謂的「變化的變化」。例如,美國4月非農就業人數減少2050萬人,失業率跳升至14.7%,惡化程度遠超08年金融危機期間。但美股並沒有受到明顯衝擊,這背 後是市場對4月的非農就業人數減少的預期是在2200萬,且4月失業率14.7%不僅低於市場預期水準,且低於根據已公佈的初請失業金人數所估算的隱含失業率(18.6%)。市場對美國就業市場惡化這種「變化」已經有充分預期,但由於公佈的實際數據好於預期,也就是「變化的變化」好於預期,由此帶來的正向預期差令市場對就業的擔憂有所緩解,進而成爲市場樂觀情緒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