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型冠狀病毒

爲什麼不該告訴人們「不要恐慌」

韋塞利:那些已經恐慌的人不太可能聽得進去,而那些不恐慌的人會開始揣測自己是否應該恐慌。最重要的是多數人在緊急情況下本來並不會恐慌。

本文作者是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國家衛生研究所衛生防護應急準備和響應研究中心(NIHR Health Protection Research Unit for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主任

眼下,短時間內可能發生很多事。我開始寫這篇文章的那個週末,我的妻子在美國,那時美國邊境還是開放的。而我正期待著觀看我支持的切爾西(Chelsea)日前對陣阿斯頓維拉(Aston Villa)的足球比賽。

一週後,所有足球比賽都取消了,所有的大型公共活動也很可能將要被禁止。除少數國家外,美國邊境對大部分國家關閉。我的妻子回到了英國,但她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檢測結果呈陽性。幸運的是她很快就康復了,我也很好。但作爲密切接觸者,我得到的建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週初,我必須自我隔離14天。而現在我不面對任何限制——除非我出現症狀。這很令人困惑,不是嗎?

您已閱讀22%(418字),剩餘78%(15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