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持續對社會經濟產生全面影響,直接導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疫情對經濟運行產生的影響,首當其衝是短期宏觀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線上線下聯動受到重大沖擊,對傳統產業的影響面更是日趨擴大,雖然各地復工復產對沖了一部分不利影響,但總體形勢依然嚴峻。
如果說,「非典」疫情時期中國經濟的強勁動能得益於旺盛的投資需求、人口紅利高峯以及全球化「世界工廠」驅動;那麼,當前能帶動中國經濟真正走出「新冠」疫情陰霾的,其「優選項」應該數字經濟。數字經濟在戰疫中韌性「補位」,彰顯了數字經濟作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重要產業定位,在某種意義上,數字經濟能否扛住疫情衝擊,能否支撐宏觀經濟穩定甚至引領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發展,是對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成功與否的生動檢驗。
首先,數字經濟構築了戰疫「大後方」。要奪取戰疫的勝利,除了有八方馳援的醫務工作者在「一線」奮戰,還離不開千千萬萬羣衆共同抗疫的堅實「大後方」。如果中國數字經濟沒有發展起來,當線下管道失靈沒有並行不悖的線上替代方案,當人們還處在相對封閉的資訊孤島,當線下產業關停時沒有數字經濟的支撐,疫情中的中國社會經濟會是一幅怎樣的圖景?顯然難以想像。
您已閱讀15%(490字),剩餘85%(282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