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鑄造硬幣的金屬變得稀缺,德意志帝國銀行(Reichsbank)於是允許德國的城鎮自行印製鈔票。儘管這家央行可能只是希望緩解現金短缺危機,卻沒想到此舉釋放了一波創造力。這些設計華麗、色彩繽紛的紙幣被稱爲「緊急狀態幣」(Notgeld),目前正在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的金錢展廳展出,是一段動盪時期的精彩記錄。
戰爭結束後,這些紙幣仍存在於法律的灰色地帶,大多是用作收藏。它們是一些地方政府的搖錢樹,這些地方政府在紙幣上印有宣傳在地的廣告。一些紙幣的圖案設計記敘了民間傳說:薩克森州奧爾巴赫鎮(Auerbach)發行的一種表現派風格的紙幣,就描述了一個當地的故事,說的是鎮長親自烹飪肉丸以安撫法警。
上述大英博物館特別展覽的策展人約翰尼斯•哈特曼(Johannes Hartmann)表示,「緊急狀態幣」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威瑪共和國(Weimar Republic)。他表示,大多數人只會想到柏林或慕尼黑,並把那個時期與卡巴雷(cabaret)、爵士樂和自由主義聯繫在一起,而這些紙幣的設計選擇讓人得以洞察德國小城鎮更爲保守、有時甚至反動的態度。許多「緊急狀態幣」印有保羅•馮•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等民族主義英雄的形象,還有一個系列呼籲歸還德國的殖民地。另一些系列暴露了陰暗和暴力的情緒:託施泰特鎮(Tostedt)的一種紙幣展示了被私刑處死的猶太「奸商」。
您已閱讀36%(611字),剩餘64%(11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